普魯士和普魯士人
普魯市人居住的土地,就較普魯士。普魯士人這個字最早見諸史料,約自公元965年,寫作BruziBorussi,後來一般稱Pruzzen,屬於印歐人種中的波羅的海族,同立陶宛人有族親和語言親。青銅時代已在維斯瓦河、納雷夫河、梅美爾地區生活,信奉多神教。最早證明普魯士人的存在是羅馬作家塔西陀(P.C.Tacitus,約55-約120),他在書中稱他們為愛斯梯人,描述他們"勤勞耕作,生產五穀和其他果實","搜集由海浪沖來的琥珀"從事貿易,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說他們是真正熱愛和平的人,雖然在軍事上數得上是能幹的,但從沒有擴張的欲望。民族大遷徙時代,他們的日耳曼鄰居大多匆匆往西去了,斯拉夫人卻突然出現在他們的南部和西部,後來在東部形成俄羅斯和立陶宛大侯國。約從9世紀以來,介於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之間的普魯士,就不斷遭到鄰居的侵擾:瑞典人、日耳曼人、俄羅斯人、波蘭人、韃靼人,後來則面臨波蘭人和德意志宗教騎士團的武力征服。P.15
 
普魯士在歷史上先是當作羅馬-天主教騎士團國家的名稱,使用了300年,而後成為新教-普魯士公國,最後成為新教-勃蘭登堡全部領地的國名:普魯士王國。P.25
 
在維斯瓦河岸邊,在普魯士地區,德意志宗教騎士團的騎士,身著白色掛袍,胸前綴以黑色十字架(這是他們的標記),用劍執行"基督教化",征服普魯士人;與此同時,在易北河和奧得河岸邊,在勃蘭登堡地區(民族大遷徙時期曾居住過日耳曼人,後來由斯拉夫人,主要是斯拉夫的索布人所居住),德意志的西多教團騎士(Zisterzienser),身著白色教團服,配黑色腰帶和黑色坎肩,用劍執行"日耳曼化",征服索布人的反抗。他們作為殖民者,先為阿斯坎尼亞家族,後為霍亨索倫家族服務。這兩個教團所使用的黑色和白色,據說也就成為普魯士的國色。一位德國歷史學家,曾就此黑白兩色,作這樣的描述:"黑和白是普魯士發祥時的顏色,西多教團教士和德意志貴族的苦行主義思想不自覺地選擇了這些嚴肅、抽象的北歐色彩。放棄了五彩,實際上就是無色彩──表現他們在自覺自願地、恪盡職守地追求畢生事業中的熱情,預示了最早的和最真的普魯士特徵。"P.25
 
 
德意志統一
1864-德丹戰爭。俾斯麥得以鞏固普魯士的地位,並擊敗反對派奠定基礎。
1866-普奧戰爭。削除奧地利在德意志聯邦的領導地位。產生北德意志聯邦。
1871-普法戰爭。建立德意志帝國。
 
普魯士王國
 
 
腓特烈‧威廉一世的軍事立國(士兵王),而後,腓特烈‧威廉二世(腓特烈大帝)將普魯士建立為歐洲強國之一。最後由俾斯麥完成統一。
 
軍事,納稅,壓榨,征戰,傷亡,拓展,等等……
普魯士境內的農民,可說是農奴。一個重軍國家,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基層的百姓其慘狀可想而知。
無論哪個年代哪場戰爭,最受害的不都是基層百姓,高層心思牽引國家動向,但說穿了其不過是幾位野心家的理想,驅使整個國家一起躍動。人有這種毀滅的能力,有這種自私的心態,在戰爭中表露無遺。
 
普魯士最終毀於戰爭,有人說,普魯士是為了戰爭而生的國家,殺人者人恆殺之,玩火者必自焚。但我覺得這樣的說法太過沉重也太過沉痛。當時代改變,卻仍堅持固有的政策與謀略,勢必會被時代潮流推翻,上位者無法接納眼前趨勢,無法與國人維持合諧,一昧打壓和拖延,最終是無法壓制人心的鼓動,正如皮球壓得越扁,反彈的力量越大,亙古不變,戰爭,革命,獨立,統一,不斷輪迴。
會感慨,普魯士視為仇敵的奧地利還存在,但普魯士已經不存在了。德意志境內的兩大邦國,普魯士與奧地利,在普奧戰爭中,普魯士如願驅逐奧地利,讓普魯士統領北德意志聯邦,接著歷經普法戰爭,統一德意志帝國。最終普魯士覆滅於自己的強大,其精神卻深深烙印,所謂普魯士精神,各方定義。
 
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德國進行兩次統一而有此今局面。
普魯士的存在,永遠也無法抹滅,至今仍深刻影響,在那深邃處,那軍。
 
威廉‧李卜克內西:「你如果想瞭解德國,就必須抓住這樣一個事實。德國,特別是普魯士,是一個倒立的金字塔。牢牢埋在地裏的塔尖是普魯士士兵頭盔上的尖鐵,一切都是由它托著的。如果人們不特別謹慎,總有一天這金字塔會倒下來,毀了它本身,連帶還要毀掉許多其他東西。如果你能弄懂這金字塔式怎麼倒下來的,你就已開始對德國有一點瞭解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悠哉魚(醉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